草莓为喜光植物,但又有较强的耐荫性。光强时植株矮壮、果小、色深、品质好。中等光照、果大、色淡、含糖低,采收期较长;光照过弱不利草莓生长。
草莓田里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红中柱根腐病,6--10℃易发病,**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
发病症状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即为草莓根腐病,常见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急性型多在春夏两季发生,雨后叶尖突然萎凋,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枯死。
慢性型定植后至冬初均可发生,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
针对病害给出相应的防治方案1、实行轮作倒茬,在无病地育苗,草莓田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2、选用抗病品种,田间管理。采用高洼或起垅栽培,尽可能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低温,减少发病。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3、青枯立克75-20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ml+**硅兑水30斤进行均匀灌根(同时喷雾效果更佳),3天1次,连用2-3次,根据发病情况适当提高用药浓度;喷雾时中柱处多喷几秒,病情控制后,转为预防。
红中柱根腐病
红中柱根腐病为真菌害。常见于露地栽培。该病喜酸性土壤,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草莓感病后全株枯萎,地上部由基部叶的边缘开始变为红褐色,再逐渐向上萎蔫至全株枯死。根的中柱呈红色和淡褐色是根腐病明显的特征。由病株、土壤、水和农具传播。露地与大棚栽培的草莓在低温季节或低湿地里都易发生,因此在气候冷凉、土壤潮湿的条件下,此病成为草莓生产的毁灭害。
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不宜长期连作草莓。避免在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栽培。进行土壤消毒。新发展区不从重病区引种,发病个别病株要立即带土烧掉。防止灌水和农具传播。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增施农家肥,培育壮苗。
控制方案同黄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