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是番茄的重要病害,属于细菌性病害。番茄青枯病如果不及时**,就会在反复萎蔫几次之后,出现死棵,给菜农带来很大的损失。
大棚早春番茄一般在进入花果中期、株高50~60cm后开始发病显症,夏秋番茄一般在株高30cm左右开始显症,青枯病株开始显症。可为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长江流域普遍发生,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识别特征
①叶、茎、果上没有明显的病斑,枯死后全株仍保持青绿色。
②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先是*叶片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凋萎,中部叶片最后凋萎,病叶变浅。
③维管束变褐,横切病茎,用手挤压会溢出白色菌液。
④茎表皮粗糙,茎中下部增生不定根或不定芽,湿度大时,病茎上见初为水浸状褐色的斑。
番茄青枯病发生条件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发病较适气候条件为温度30~37℃,较适PH值为6.6。土壤含水量**过25%时,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发病盛期为6~10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番茄结果中后期。此外,幼苗生长较弱,多年连作,低洼积水,通风不良,土壤缺钾,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较重,后期中耕伤根,可促进发病。
传播途径
病原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方式传播。从寄主根部或茎基部皮孔或伤口侵入,并沿维管束向上扩展,致使导管堵塞,整个组织被破坏从而失去输导功能。茎、叶因水分失衡而萎蔫。
综合防治:①通过种子处理、苗床消毒、土壤消毒等方式消毒杀菌处理;②实行轮作、嫁接技术防病;③施入生石灰等改善土壤PH;④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中微量元素,施用充分腐熟的**肥或草木灰,必要时作根外追肥;⑤采用高畦栽培,或起垄覆盖地膜栽培,保持土壤湿度均匀,疏松透气。加强排水,避免大水漫灌,适量降低湿度;⑥中耕培土提前到苗期根还未伸展时进行,进入开花期根展开后尽量不要培土和中耕,避免伤根,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⑦ 化学药剂防治地下害虫,减少伤口的出现。
⑧药剂防治。
预防方案:
1、定植前:使用青枯立克100-150倍液进行蘸根。
2、缓苗期、苗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地力旺300-500倍+沃丰素600倍灌根1-2次,也可同时喷雾。
3、花果期
使用青枯立克150-3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2-6次,也可同时灌根;病害高发期同时复配大蒜油1000-1500倍或其它化学药。
备注:如需浇水,请于浇水前1-2天喷雾用药。
控制方案:
发现病情后,用青枯立克90-150倍+大蒜油1000-1500倍进行喷雾+灌根,连用2-3次,间隔2-3天(喷雾需要1天喷1次,连续喷雾3天);病情严重的可复配其它化学药。
温馨提示:
生产中农事操作造成碰伤、整枝打杈造成伤口后不用药封闭,或者根结线虫不能及时控制造成病菌侵染和重复感染。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自上而下叶部萎蔫的的病害,对番茄茎和叶片造成很大的损害,严重的还导致死棵,并且传染性比较强。因此农户对于青枯病已经到了谈病色变的地步。
发病规律:
青枯病多在开花结果期发病,并且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害更*发生,所以南方常年发生。
发病条件:
温度适宜,土壤含水量**过25%时,田间即会出现发病高峰,植株生长不良,久雨或大雨后转晴发病重;一般连阴雨或降大雨后暴晴,土温随气温急剧回升引致病害流行。此外,幼苗生长较弱,多年连作,低洼积水,土壤缺钾,或氮肥过多,后期中耕伤根,可促进发病。
发病表现:
番茄白天萎蔫,傍晚恢复,病叶浅绿色。发病后若土壤干燥,气温偏高,2~3天全株凋萎,如气温偏低,连续阴雨或土壤含水量较高,病株可持续5~7天后枯死。病茎可见初为水浸状后变褐色斑块。
如何防治?
发现病害立即使用青枯立克150-250ml+大蒜油15ml+沃丰素25 ml+**硅兑水30斤进行喷雾,每天1次,连用2-3次,配合灌根一次,其中病情控制后,再使用青枯立克100ml+沃丰素25ml兑水30斤进行喷雾或灌根预防。
注意:青枯病萎蔫一天的在具备良好防治条件下能够解除病患,萎蔫2天的可能解除病患,萎蔫3天,建议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