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凋萎病于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具有广泛性、爆发性与毁灭性,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首先树体上冠部枝稍出现零星叶片急性青枯,之后**部、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始现病症多数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症状初现时青枯叶片凋而不落,随后渐渐枯死直至1-2个月后落叶,从而影响杨梅树势,树干以及根的木质部变褐色。翌年春季发病症状有所减轻,甚至可正常抽梢生长于结果,与正常枝梢无异,但是到了秋季又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发病症状,树势进一步变弱,病情逐年加重,如此反复2-3年后整树枯死,并伴随枝干韧皮部开裂,根系枯死。各地发病品种以东魁居多,肥料施用过多、修剪严重的树更*发病。
杨梅枝叶枯萎病又叫“杨梅枝枯病”、杨梅青枯病”,具有发病快、病程长等特点,呈*蔓延趋势,树体衰弱,伴随病害互为因果,严重影响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始发症状为当年枝梢急性凋萎,一般枝梢叶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症状初现时不脱落,1-2个月后叶片才渐渐开始脱落。湿度高时,落叶后的叶痕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蔓延到枝干及枝条伤口。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幼树树皮伴随纵向开裂,根系受害明显,切断后根部组织颜色变深呈褐色。
该病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症状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一般从树体上冠部先出现零星叶片青枯,之后**部、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次年春季症状减轻,甚至正常抽稍、结果,但秋季出现更严重的症状,重复2—4年,根系枯死,植株死亡。
近年来,杨梅枝叶凋萎病成为杨梅一种新的病害。除了温州外,浙江省内的台州、丽水、绍兴,福建、两广等地均有发生。杨梅凋萎病于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具有广泛性、爆发性与毁灭性,如不及时控制,将严重威胁杨梅产业的发展。
一棵杨梅树从种下到结果实,需要5年时间的精心管理,眼看自家的杨梅园中的植株出现了枯萎现象,且日渐严重,不少树甚至整棵枯萎死亡。杨梅遭受凋萎病侵害,农户除了心疼,也在努力摸索防治经验,今天就随小编一起来看看杨梅枝叶凋萎病。
杨梅枝叶凋萎病始现症状为当年生枝梢急性凋萎,即杨梅枝梢叶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症状初现时叶片不脱落,1-2个月后叶片才渐渐开始脱落。雨水多、湿度大时落叶后的叶痕位置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会蔓延到枝干上,枝条伤口处也会出现白色绒毛状菌丝。严重发病植株根系会出现大部分或全部坏死。
杨梅凋萎病在防控策略上做到控制施用多效唑,在矫治技术上做到早发现早**,连年使用中草药制剂,补充营养,提高树树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
1.控制多效唑施用
据统计,多效唑的过量施用造成杨梅树树势减弱,抗病能力下降,应严格控制多效唑的施用量,以免加重病害的发生。对已发生凋萎病的杨梅树必须停用多效唑,恢复树势;杜绝小树、苗木施多效唑;建议多效唑不土施。
2.合理修剪
病树轻修剪,促进树冠生长。重度、中度病树枯梢枝分批剪除,减轻树体受损。病株在任何时候修剪均需剪、锯,修剪后伤口要及时用《溃腐灵》涂抹,防止病菌入侵。若修剪后不及时处理,大量的修剪伤口在外,会成为病原物主要的侵染位点。
3.加强树体营养,修复根围生态
在杨梅生产管理中,重视秋季过冬的基肥(每年一般在11-12月间)和春季施肥,因树定肥量。提倡以施用**肥为主,复合肥为辅。补充钙、镁、硼、锌、钼等中微量元素。培养中庸健壮树势。调整土壤pH值,增加土壤**质含量,保持树体良好生长。控制挂果量。
可同时施用微生物菌剂《地力旺》,起到解磷、解钾、固氮的作用,提高土壤**质,改善土壤结构;调节植株代谢,增系活力和养分吸收能力,改善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根系环境恶化状况。
4.加强病虫害防治
特别重视赤衣病、干枯病、枝腐病肿病等枝干病和褐斑病防治。
做好预防工作,在树体萌动前,使用青枯立克、地力旺灌根,春梢生长期喷药2次、夏梢和秋梢生长期各使用靓果安、大蒜油喷雾3次,间隔期15天。此外,5月初、8月初分别用0.1%-0.4%硫酸亚铁溶液和沃丰素于树冠喷雾1-2次。杨梅采摘结束后,天气高温多雨,采摘造成很多伤口,及时使用《溃腐灵》全园喷药保护,防止病菌侵入。
通过喷雾、灌根、涂抹的方式,持续传导杀菌,修复受损细胞,补充高能量物质,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酶活性、激活抗病基因的表达,提高作物抗病能力,激活作物的次生代谢,提高果实的品质和口感。树体直接表现为春季展叶早,叶片转绿快,叶片油绿有光泽,秋季落叶晚,具有明显的养树功效,树体健壮,*力强。
另外,台风等自然灾害,可造成大的断枝,加上空气湿度大,病菌侵入的可能性增大,需对断枝的伤口及时涂抹《溃腐灵》进行保护。
5.做好冬季清园
结合冬季修剪,清理地上残枝落叶,全园用《溃腐灵》60-100倍液喷雾,杀灭树体表面及潜藏的病原菌,修复受损组织和细胞。枯枝严重的树,要立即挖除,并及时烧毁,减少源。
6.对于已经上病的杨梅
要用靓果安15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叶面喷雾,持续用药,药液与植株亲和,不会产生抗药性。对于树势弱的可以用青枯立克100-15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灌根,增强树势。已经上病的园区需要连续几年用药,因为枯枝造成树体本身创造的营养减少,根系不同程度也出现烂根现象,往上传输的营养也会减少,完全不满足树体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需要。这就须持续使用中草药制剂补充营养,杀菌,修复伤口,提高树势。树势健壮才是根本。
近几年来杨梅枝叶枯萎病在老园区 加重的趋势,轻则减产减收重则导致死树。我公司自2012年做出复壮杨梅树体和防治枝叶枯萎病的方案在广东、浙江等地用户试用后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有关经验介绍如下:
一、症状描述及病因分析
1、症状描述
始发症状一般自夏梢萌发季节枝梢及叶片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1-2个月后叶片才渐渐开始脱落,落叶后的叶痕在高温高湿季节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蔓延到枝干及枝条伤口。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幼树树皮伴随纵向开裂,根系受害明显,切断后根部组织颜色变深呈褐色。至秋梢萌发季节病害更为加重。秋梢发育更加异常。
2、病因分析
杨梅是**作物树龄一般可达几十年甚至几**杨梅枝叶枯萎病首先因树势衰弱导致病害而恶性循环。枝叶枯萎病并非绝症但其病因杂较为复杂:
A、品种原因:经过改良的品种具有高产高质等特征,高产高质就意味着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而树体产生的营养物质(根系和叶片)产生的是有限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必然存在营养分配的问题,而优良品种的特征是**供应生殖生长所需营养,在总体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必然难以满足树体营养需要,树体衰弱易于染病,这就是为什么病害始发季节在夏梢阶段(果实膨大期是生殖生长大量消耗养分的时期)的原因所在。
B、自然灾害:杨梅适生于高温高湿半阴山区(一般生长在南方的山区),由于根系比较浅所以对气候、土壤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其根系生长于地表20cm左右,在旱情严重不便浇水时,根系易于受害影响吸收生长,在枝梢表现症状,这也是杨梅枯梢病症状表现在枝梢,病症原因在根系的逻辑关系,影响根系的原因除了缺水受灾的原因之外还有:有的地方没有建立杨梅树的平台,杨梅沿斜坡生长上部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使根系生长不均衡影响杨梅的生长
C、用肥用药:a.用肥、氮肥使用量过多,氮肥使用量过多植物细胞壁变薄,存在虚壮现象,树体不够健壮抗病抗灾能力减弱,是树龄变短、盛果期变短的原因所在。b、部分种植区仍在使用含氯(氯含量小于等于1.5%)型硫酸钾,多年连续使用易于中毒,中毒严重的直接枯梢较轻的易于加重病害c、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真病害时易于抑制生长导致作物自营养功能受损d、虽然大部分种植区铁元素丰富,但是缺乏铁元素转化成植物所能吸收的二价铁的条件,又没有及时补充含有铁元素的肥料,这是植株黄化的部分原因,在植株黄化时植株的自营养能力差,是加重枯梢病害的一个原因e、没有按照作物生长的需要在杨梅采收前后及时配方追施相关的营养成分,也没有使用**肥的习惯
D、生产方案:近年来杨梅价格普遍高企,利益驱动导致部分果农不按科学方案疏花留果,违背了向自然有度索取的基本原则,使树体负载过重树势转弱,甚至在树势明显转弱的情况下仍然没有采取适当措施疏花留果**保树。
防治经验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立体防治,先保树后保产,从营养复壮着手不难治但**周期较长
1、早防早治
杨梅枝梢枯萎病主要由于树势过弱根系生长不良引起,有始发期和加重期,致死期一般两年左右。为早治早防提供了可能,杨梅树成树不易、回报较高,早治早防却有必要。问题是有无合适的产品和方案,中药制剂具有无毒无害、药肥双效作用且无抗药性,可以复方连续使用
2、立体防治
杨梅枝梢枯萎病仅从叶部杀菌入手很难达到相应的效果应从浮生根解决根腐问题辅之叶部杀菌复壮立体化,在用药时机和用药次数上应结合作物生长规律足量连续用药用肥,该病害致病非一日之因去病又无之药,需要按疗程通过营养复壮增强树势,逐步解除病害
3、病重的树体一定按照先保树再保产的原则**,不能因为有初步见好的迹象就停止用药或进行正常生产,否则会产生病害未而反复或因负载过重病害再次加重
4、注重综合管理是杜绝和防治病害的必要手段,如及时浇水、合理施肥施药、使树体合理负载,清理树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