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原因。经过改良的品种具有高产高质等特征,高产高质就意味着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而树体产生的营养物质(根系和叶片)产生的是有限的,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必然存在营养分配的问题,而优良品种的特征是**供应生殖生长所需营养,在总体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必然难以满足树体营养需要,树体衰弱易于染病,这就是为什么病害始发季节在夏梢阶段(果实膨大期是生殖生长大量消耗养分的时期)的原因所在。
杨梅树,原名:杨梅,别名:山杨梅、朱红、珠蓉,拉丁文名:Myrica rubra (Lour.) S. et Zucc. 杨梅科、杨梅属常绿乔木,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树冠圆球形。小枝及芽无毛,皮孔通常少而不显著,幼嫩时仅被圆形而盾状着生的腺体。叶革质,无毛,生存至2年脱落,常密集于小枝上端部分;喜酸性土壤。产于中国大部地区,生长在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杨梅是我国江南的*水果;树皮富于单宁,可用作赤褐色染料及医药上的收敛剂。
a.用肥、氮肥使用量过多,氮肥使用量过多植物细胞壁变薄,存在虚壮现象,树体不够健壮抗病抗灾能力减弱,是树龄变短、盛果期变短的原因所在。
杨梅枝枯病发病原因主要有:
1、施肥不当,施用**肥或钙镁磷肥的不足的果园易发病,树体缺乏钙、镁、锌等微量元素,易造成输导组织功能受阻,进而出现叶落枝枯。
2、土壤酸度高,(PH值小于5.5)硼的有效度下降,树体生长失调。
3、多效唑及其他化学激素使用过量,造成根部受伤。
4、长势弱的植株易感枯萎病。
杨梅枝枯病具体是什么症状呢?该病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首先树体上冠部枝梢出现零星叶片急性青枯,之后**部、外围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始现病症多数在幼嫩枝梢中上部位,症状初现时青枯叶片凋而不落,随后渐渐枯死直至1-2个月后落叶,从而影响杨梅树势,树干以及根的木质部变褐色。
杨梅枝叶枯萎病又叫“杨梅枝枯病”、“杨梅青枯病”、“杨梅干枯病”、“杨梅枝叶凋萎病”,“杨梅枯萎病”,“白霉立枯病”等等,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具有发病快、病程长等特点,呈*蔓延趋势,树体衰弱,严重影响杨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危害枝干,被害部位失水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病部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始发症状为当年枝梢急性凋萎,一般枝梢叶片首先急性青枯,后渐渐呈枯黄、褐黄直至枯死,症状初现时不脱落,1-2个月后叶片才渐渐开始脱落。湿度高时,落叶后的叶痕有白色绒毛状菌丝长出,有时蔓延到枝干及枝条伤口。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部分幼树树皮伴随纵向开裂,根系受害明显,切断后根部组织颜色变深呈褐色。该病在9月至翌年3—4月集中爆发,症状主要在夏末秋初开始出现,一般从树体上冠部先出现零星叶片青枯,之后**部、外围枝条及内膛枝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次年春季症状减轻,甚至正常抽稍、结果,但秋季出现更严重的症状,重复2—4年,根系枯死,植株死亡。